平面出版模板
投稿咨询热线:
020-00000000

哲学与哲学家的生活

发表时间:2020-02-18 14:44

哲学家的生活与福柯所谓的“哲学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哲学生活是践行自己哲学理论和主张的生活,比如福柯在《说真话的勇气》中推崇的犬儒主义者的生活。应该说,一些哲学家并没有过哲学生活,而许多践行哲学生活的人并不是哲学家。


这本书很适合爱“吃瓜”的群众看,里面很多八卦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实际上,书中有关的哲学家生平研究写得很严谨,没有随意地暗示、臆想和申论,对流言、自陈和后人的攻击等分而述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些研究西方哲学的人信奉黑格尔的话:哲学就是哲学史。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以人物出生顺序归纳、概括和评价哲学家思想的西方哲学史专著、教材、普及读物就层出不穷,有些颇有创见(如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有些是专业学徒的好教材(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有些卖得很好(如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但更多的此类读物乏善可陈,大约是为评职称、赚点稿费等而为之。


理论上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同时代的人站在不同时代立场上透视思想史,可以读解出不同的哲学史。但是,真正要推陈出新却不是“上下嘴唇一碰”那么简单。因此,开始琢磨要写本西方哲学史的时候,就必须要先想清楚一个问题:我要写的东西,和别人写的有什么不同?有没有必要做一件看起来重复的工作呢?


英国作家、学者、《经济学人》杂志前执行主编安东尼·戈特利布想得很清楚,那就是重新追溯哲学家们的生平,在此基础上穿插、解读和评价现代哲学思想。这就是他在撰写《理性之梦: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哲学史》后的第二部《启蒙之梦:现代哲学的兴起》。



显然,透视哲学家的生活更容易出新,因为当代生活的流行风尚变幻是如此迅速,以至于可以辨认出20年前的生活都有一些可以品头论足的陌生感。相比较而言,思想风尚的变化则要慢很多。


然而,哲学家的生活与他的思想有多大关系呢?笼统地说,人的思想当然受到其人生经历的影响,可是能把哲学家的某个经历与他的某个具体思想直接作出某种因果勾连吗?比如说,奥地利裔美籍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是个跛子,所以他产生了“科学与巫术、神话没有本质区别”的想法,法国哲学家福柯进过精神病诊所,所以他产生了“疯子比正常人更正常”的念头——可以这么说吗?显然,如此推论是有问题的。


在哲学研究中,很少去如此“诛心”地解释思想,用的时候一般会加上“可能”“也许”等字样。当然,有一种情况是可以作为强证据的,就是哲学家自己有自传、自述,明确说了自己的某个思想是由某种经历造成的。比如说,同性恋福柯自己说,他搞学问就是为了吸引漂亮男孩。


很多例子告诉我们,哲学家们的生活远不如他们的理论那么高尚纯粹,那么文如其人。卢梭写过《爱弥儿》等论教育的作品,却遗弃了5个亲生孩子,他的对头伏尔泰对此进行了猛烈批评。1760年,卢梭写信给伏尔泰,坦言“我恨你”。这个故事也告诉大家:关联思想与生平很容易导致人身攻击,这也是我不认为此类透视是哲学研究中可靠方法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哲学家的生活与福柯所谓的“哲学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哲学生活是践行自己哲学理论和主张的生活,比如福柯在《说真话的勇气》中推崇的犬儒主义者的生活:他/她们主张抛弃世俗名利“像狗一样生活”,就真的吃住在广场、赤身裸体且当众撒尿。应该说,一些哲学家并没有过哲学生活,而许多践行哲学生活的人并不是哲学家。即便号称实修的中国哲学家,许多也是说一套做一套的,比如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就有很多贪财好色的传闻。


实际上,戈特利布的哲学家生平研究写得很严谨,没有随意地暗示、臆想和申论,对流言、自陈和后人的攻击等分而述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至于人民群众读完会作何感想,就请君自便了。因此,这本书很适合爱“吃瓜”的群众看,里面很多八卦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比如,流言说笛卡尔经常随身带个和他的私生女一模一样的人偶,情种卡萨诺瓦居然警告过小姐姐不要读霍布斯堕落的、“有毒的”著作,据说靠磨镜子艰难活着的斯宾诺莎实际上凭借崇拜者和学生的捐赠过得很舒适,被美国国父们推崇的“自由斗士”洛克曾著文称穷人穷完全是自己懒惰等造成的,言辞犀利的怀疑论者休谟其实是“好人大卫”或“圣大卫”,伏尔泰富有主要因为他是精明的银行家而不是靠卖文发财的……里边很多故事都很“上头”,人民群众会有兴趣翻一翻的。



在八卦绯闻和奇闻轶事中,读者能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现代哲学兴起的知识。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第一点,现代哲学的兴起是与科学发展齐头并进的,在与教会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现代早期哲学家多数不是职业的学院哲学教授,他们干着不同的营生,相当一些人依靠国王、贵族和有钱人提供的工作和资助而生活,但他们都对当时的自然科学进展十分熟悉,喜欢与科学家交游,积极参与一线的科学研究,有的如笛卡尔、莱布尼茨作为科学家的名声甚至更大。彼时哲学家与科学家一起,以理性为武器,驱赶愚昧、争取自由,才逐渐撕开了教会在欧洲的思想禁锢。这一点值得今天哲学教授认真学习。


第二点,做哲学的人得有执着追求真理的决心,甚至是舍生取义的圣徒精神,否则是成不了大哲学家的。很多哲学家终身未婚,如这本书里提到的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茨。除了生活上的牺牲,现代早期的哲学家往往因为宗教原因受到极大的压力,比如斯宾诺莎因为“自然神论”的思想23岁被革除教籍,革籍公告满满的威胁。此处照录一段,大家感受一下——